他是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构建“五个聚焦、五维并进”党建体制,实现党建业务协同共进;他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35岁被破格聘为教授,36岁担任博士生导师,37岁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8岁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奖”;他是一位亦师亦友的青年导师,将专业知识、实践应用、德育相结合,培养青年学生在艰苦行业弯下腰、扎下根。
他是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资源工程系党支部书记、教授张广超。
今年38岁的张广超,2017年到博鱼网页版任教,他坚持将论文、专利种在“煤田”里,带领青年学生在采矿一线“真题真做”。不到8年时间,他已承担1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获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发表40余篇论文,授权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深耕“三尺讲台”,匠心培育英才
张广超从第一次踏上讲台看到学生投来的目光那刻起,就下决心一定要站稳讲台。
他把德育融入课堂、实践全过程,通过打造课程思政教育品牌,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践行责任担当。
他创新“实战式”教学模式,依托科研项目成立师生“科研攻关团队”,把科研项目搬进课堂,把学生送到“车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
在授课的近8年间,张广超重视每一堂课,课前不仅精心准备,还会及时完善内容,始终把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学生。他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井巷工程》与《岩体力学》获批博鱼网页版“精彩课堂”;主讲的研究生课程《矿山法规》获批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省级教改项目;主编的《井巷工程》《矿山安全法律法规》教材,均入选煤炭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厚积薄发让张广超成长为教学能手,他先后获得“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教师”“博鱼网页版优秀教师”、2024年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个教学奖项。
矢志科技创新,投身生产一线
他面向能源安全这一国家战略,用七年多的时间,带领团队东奔西走,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矿山一线,解决制约深部能源安全的一个个难题。
他聚焦深部大断面沿空煤巷围岩控制技术难题,形成“基础理论—工艺方法—技术装备”紧密相连的成套研究成果;建立了可变基础边界顶板破断理论,发展了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提出了采动应力突变致灾与开采布局控灾方法,助力了无煤柱技术在全国普及;研发了锚索桁架围岩控制技术与装备,解决了深部巷道围岩控制等行业性难题。
他将手中的专利、技术从实验室带到生产线,哪个企业有难题,他就往哪跑,在多个煤矿打了“漂亮仗”。已承担山东能源集团揭榜挂帅项目(1100万)等横向课题15项,多项专利在一线转化,收获了丰硕的社会经济效益,助力多家矿山企业跻身国家高产高效典型示范企业。
同时,作为资源工程系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到一线挂职锻炼,提升年轻党员的业务素养、工作能力。党支部超过70%的教师有在国家部委及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经历,涌现出一批教学能手、科研达人。
张广超,一名扎根一线、披荆斩棘的奋斗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一代煤炭青年的初心和使命。
让学生在工程一线收获成长
在张广超的每一个项目中都活跃着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身影。他以党建带团建,依托科研项目成立师生“工程师小队”,让青年学生在生产一线受教育、长知识、作贡献。
2025年3月,张广超带领研究生在东滩煤矿4304工作面轨道巷开展测试单元支架反复支撑测试。按原定方案完成首轮试验后,分析发现数据与预期偏差较大——单轮试验仅持续半小时,未真实还原单元支架反复支撑顶板的工况,主被动支护影响过程未充分呈现。张广超迅速组织线上线下会议研讨,联合专家分析后明确症结,随即调整方案:将单次反复支撑试验时长延长至2小时以上。
为获取有效数据,他和学生在井下不分昼夜驻扎3天,协调矿方解决现场难题,最终采集到一组关键数据。这组数据首次揭示了单元支架反复支撑对主动支护的影响机制,为行业提供了首份实测依据。2025年4月项目阶段汇报中,山东能源集团副总工程师张修峰评价该成果“一手数据,为难题解决提供关键支撑”。
“张老师对现场工程问题的认真严谨态度让我深受触动。”刘如泽感慨道,“张老师要求我们多下现场,与现场技术人员充分交流。他常教导我们,论文主题要来源于现场,论文要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这种严谨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在张广超的培养下,已有15名研究生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涌现出全国煤炭行业优秀共青团员等先进典型9人,指导的学生获“建行杯”山东省创新创业大赛(2025)总冠军。
在千米井下解决实际问题,在三尺讲台培育实用人才,张广超就像煤矿里的一盏矿灯,不声不响地照亮着前行的路。这位“80后”的年轻教授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诠释着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记者:韩洪烁)
